• 首頁
  • 下載區
  • 圖書館
  • 聯繫我們
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 > 最新消息 > 【實況報導】 1051021「向政府建言 — 推動防災產業 振興土木 刺激經濟」全程報導、檔案下載
【實況報導】 1051021「向政府建言 — 推動防災產業 振興土木 刺激經濟」全程報導、檔案下載

向政府建言 — 推動防災產業 振興土木 刺激經濟

105年度全體會士會議紀錄

一、時間:105年10月21日(星期五) 下午6時30分至8時30分
二、地點:國立臺灣大學【土木系館二樓203會議室】
三、出席人員:

  政府部門貴賓
  張景森政務委員/行政院
  楊偉甫常務次長/經濟部 (本學會會士)
  詹方冠處長/國家發展委員會產業發展處
  張廣智組長/水利署綜合企劃組
  尹孝元主任/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土石流防災中心

  會士
  周南山、林志棟、林其璋、林國峰、洪如江、高宗正、張國鎮、張培義、梁 樾、許俊逸、陳生金、
  陳振川、陳清泉、陳舜田、曾景琮、黃世傑、楊偉甫、廖慶隆、管長青、歐來成、歐善惠、顏清連

  列席專題報告
  劉格非/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教授、土水學會天然災害防治委員會主任委員

四、記錄:倪惠姝
五、「105年度會士推選」投票紀錄

(一) 會士審查委員會歐來成主任委員報告該委員會業於9月12日審查通過今年參選會士一人—蔡清標教授—之資格。
(二) 歐主任委員介紹蔡清標候選會士學經歷、專長、及對本學會之貢獻等。
(三) 請出席會士對蔡清標候選會士圈選是否同意,投票結果統計如下:
本次出席會士共計22位、領票22張、有效選票22張,
同意蔡清標教授之票數    21票
同意票數已達本次出席會士人數之半數以上,合乎會士設置辦法規定,符合會士當選要件,蔡清標教授當選本學會本年度新任會士。
(四) 此結果將於105年10月26日第七次理監事會議提請通過之。

六、「向政府建言:推動防災產業 振興土木 刺激經濟」議程開始

< 土水學會-會士會議議程 >

召集人呂良正理事長致詞

p01

今天由本學會召開這個會議,我們希望向政府建言如何來推動防災產業、振興土木、更刺激經濟。非常感謝政府部會貴賓蒞臨,包括行政院張景森政務委員、經濟部楊偉甫常務次長、國家發展委員會產業發展處詹方冠處長、水利署綜合企劃組張廣智組長、以及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土石流防災中心尹孝元主任。今天會議有三大主軸:(1) 我國土木產業與經濟現況、(2) 推動防災產業化,以振興土木及刺激國內經濟、以及(3) 推動防災科技輸出,創造海外市場。

首先請四位簡報人提出專題報告,接著請會士發言,再由政府部門回應。

< 呂理事長致詞簡報檔 >

專題報告:

發展防災產業 救生命、救地球、也救經濟
周南山常務監事/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

p02

< 周南山-發展防災產業,救生命也救經濟 >

雲端防災監測預警技術研發
張國鎮主任/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p03

< 張國鎮-雲端防災監測預警技術研發 >

風雨災害的防治與產業
劉格非教授/台大土木系、土水學會防災委員會主委

p04

< 劉格非-風雨災害的防治與產業 >

我國產業轉型之未來展望–推動創新產業發展策略
詹方冠處長/國家發展委員會產業發展處

p11

< 詹方冠-我國產業轉型之未來展望–推動創新產業發展策略 >

會士發言:

洪如江/國立臺灣大學土木系名譽教授

p05

  • 重大災害在歷史上,多次因重大災害導致改朝換代。
  • 莫拉克颱風豪雨災難之初,災區的災情不明,影響救助時機。本人多次建議可在衛星上裝設雷達,使之在夜間或豪雨之時,災區狀況也能夠一目了然。
  • 台灣地震測報系統世界第一,921地震後102秒就發佈地震的震央、規模、震度分佈等資料;美國主管機關在眾院聽證會中自嘆不如,承認需要3個小時。
  • 根據美國幾百年的實地調查研究,在山區砍伐森林所引起的坍方(數量及體積)約為自然坍方的10倍,開路上山所引起的坍方為自然坍方的100倍。台灣山地坍方(數量及體積)極為嚴重,原因開闢太多山路,方便濫墾、濫伐、濫建。
  • 每次颱風豪雨,東部公路往往因坍方而中斷;反觀鐵路則相對安全,係因鐵路用地遠較公路者狹小。增加鐵路運能,才是解決東部交通問題的正途。
  • 921地震,凡倒塌並導致人命傷亡的高樓,其高度多在49.5公尺左右;原因就是:逃避超高樓結構外審。凡超過50公尺的高樓(必須通過超高樓結構外審),沒有倒塌者。
  • 最低標決標,常導致履約爭議,拖延工期,更埋下工程結構物災損的禍根。
  • 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對全球142個國家在2016-2017年的競爭力研究報告(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中,台灣排名第14。基礎建設(Infrastructure)土木工程類之中,台灣道路品質排名第8,鐵路基礎建設品質排名第10,空運基礎建設品質排名第33,供電品質排名第35。空運基礎建設品質及供電品質不夠理想,影響國際貿易(包括觀光事業)與工商發展。
  • 賣掉成熟且賺錢的產業,將所得資金投入更有利基的創新產業。
  • 2008北京奧運,近在咫尺,十多件曠世巨大的土建工程,台灣竟無一個建築師事務所拿到設計案,也沒有一個工程顧問公司拿到結構分析案。台灣有一流的建築師與土木工程師。但建築與土木壁壘分明,在專業上無法互補互利,難以在國際服務業中揚眉吐氣。
  • 台灣服務業之中的土木工程行業(工程顧問公司,營造廠),數量太多,規模太小,缺乏國際競爭力。建議將幾家國營工程顧問公司合併,以增進在國際土建市場中的競爭力。

張培義會士 /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局長退休

p06

  • 防災在台灣非常重要,防災需要落實應用。
  • 過去政府各公部門在防災這個區塊確已付出很大心力,也具相當成效。未來應加強落實,必可減少人員傷亡,保障生命財產安全。

廖慶隆會士 / 中華顧問工程司董事長退休

p07

  • 贊成洪如江教授的發言。
  • 應加強數位式防災監測,如大規模土石流的災情控制。
  • 防救災應在第一時間內解除孤島效應,以減少人員財產之損失。
  • 高齡化專業人才如何成為助力,期待經驗傳承後進,以使其能繼續貢獻專業。

陳振川會士 /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系特聘教授

p15

  • 和人口老化嚴重一樣,公共設施的高齡化問題非常嚴重,如圓山橋已經使用40年,北部地區賴以為生的翡翠水庫也已經運轉30年,當災損或老舊後,現均沒有可替代的方案,針對全國關鍵老舊公共設施之維安應變是政府當務之急。
  • 政府需要投資基礎建設,依據過去莫拉克風災復建經驗,當時諸多考慮防災救災因素及相關之配套措施,於後續的災害中證實是經得起考驗的。但應該對全國基礎建設進行抗災提升,預防重於善後。
  • 防災重建政府必須和民間整合,落實善用資源,這些資源能力平時就要加以整備,包括如何整合這些力量,多利用NGO單位之垂直水平整合分工可提高效率。
  • 綠能推動,因受陽光風力及土地限制,目前設置地點多集中在中南部,能源如何北送是個問題。此外,台灣颱風地震多,海域地質水土資料缺,相關設計規範亦不健全,匆促大量推動應慎重為之,設施本身必須考慮防災及抗災因素。

周南山會士 /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研究所兼任教授

  • 剛聽國發會產業發展處詹處長的簡報,我們推動的創新產業,包括生技 … 等均屬於高風險產業。反觀防災是低風險產業。萬一產業推動不成功,我們仍保障了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應該要在五加二之外再增加一個防災產業。

陳清泉會士 /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系名譽教授

p08

  • 建請政府針對都市更新、老屋健檢的技術與法令,應予以積極推動法令更新與修訂及工程技術之創新改進。以縮短都市更新程序,加速都市經濟繁榮及美化。
  • 建請政府應設法增加公共工程之投資建設,以促進全國經濟繁榮。應著重公共工程建設之計畫執行效力,減少法律糾紛。
  • 建請政府仍應繼續重視材料科技及土木工程相關科技,如應用於:防災、耐震、新材料及新工法以及耐久性等等,應繼續加強推廣及研究發展。
  • 建請政府應體恤退休年長者的生活品質及尊嚴,應善用他們尚存之智慧及能力,令其有機會於餘年對社會仍有所貢獻,請勿僅作減少其輔助打算。

政府部門代表發言:

張景森政務委員 / 行政院

p09

  • 我最近才了解到,很多土木人才外移,國內需要振興土木,刺激經濟,傳統基礎行業沒落。
  • 防災的議題非常重要,行政院會對防災政策的系統與規劃深入了解,檢討、擬定,並將召集相關部會進一步追蹤討論。
  • 政府也將發動新一波的基礎建設投資,並將防災納入。
  • 預報技術的提升也是重要的議題。如放錯颱風假,一天損失有經濟學家說是4、5百億,或許估算有些太保守,經過評估200億的損失應屬合理。
  • 剛才劉格非教授所言災害的損失平均是200億,我們也統計過是如此。災害最容易發生的地區都是偏鄉山地。我們曾請國發會統計,山地鄉全部的年產值大約是80億,也就是說,這200億發給山地鄉的居民,或許他們可以都不需要工作。因此新政府也將推動國土復育條例,減少國土之過度開發。
  • 土木人才的流失,以及合併相關國營公司或顧問公司,以提高及擴大競爭規模。會請負責此部份的吳政務委員再做研議。
  • 最後也要報告,政府組織改造,未來將成立建設部,將幾個部門整合,如水利署,營建署,工程會,水保局等交通部之外的相關單位整合。

許俊逸會士 /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主任委員退休

p14

  • 政府施政是一棒接一棒,希望新政府的施政要有延續性。
  • 關於採購法必須澄清,採購法是一個工具法,其中有規定各種招標方式,法本身沒有問題,要探討的是為什麼大家都選擇用最低標的方式。主辦單位如何引用相關條例,需謹慎為之。
  • 防災一定要做,但是我們要防的災害是指,災害損失?災害規模?還是災害發生?以高速公路為例,它必須達到全天候的公路機制要求,在湖口遇到地質條件不適合開發,恐造成邊坡滑動,最後是以退後40公尺造路的方式興建,我們應該以順應自然的方式做安全適度的開發。
  • 法令盡量不要太多,法令最大的限制其實是對公務員。建議非針對工程計畫本身法令,應盡量鬆綁。
  • 產業必須開放,才會有進一步發展。

楊偉甫會士 / 經濟部常務次長

p10

  • 簡報中提到的智慧防災、智慧城市等,政府都有積極持續進行,只是還沒有辦法很快看到成果。未來累積一定成果後如擬推動技術輸出,建議參考目前最有成效的ETC,亦即從設計開始,到後面的設備及廠商等都可以向國際輸出。經濟部現階段努力的方向,是要把部內各單位的防災業務整合起來,為未來輸出提早做準備。
  • 民間推動水利產業的業務由經濟部督導,據悉台灣水利產業發展促進協會將進一步協助政府整合各相關水利防災產業,以提高整體防災成效。
  • 政府採購法非惡法,惟有些不合時宜的規定,會限縮營造廠及顧問公司的發展。
  • 今天諸多議題中,最重要的應是公共設施高齡化,如各個水庫的運轉延壽等,都將是急迫且重大的議題。
  • 防災產業配合政府新南向政策輸出的部分,目前較缺乏的是整合,政府將會邀集相關業者進一步加強合作。
  • 有關 PM2.5的問題,經過調查目前由境外移入的污染可能高達五成,解決方案也需要更多元的思考,政府持續努力中。

詹方冠處長 / 國家發展委員會產業發展處

  • 剛才簡報中所提新創產業,非指政府目前只推動這些產業,例如長照法案與推動長照服務業有關,雖不在五加二中,但確是政府的重要政策。
  • 有關風險性高低與推動新興產業,其實並無絕對關係。有些產業風險高,但如是趨勢,政府應提供配套措施加以協助。
  • 未來產業要推向國際發展或購併等,常需要引入資金,如簡報中所示,政府在這方面將提供金融協助。

張廣智組長 / 水利署綜合企劃組

p12

  • 剛才幾位老師的簡報所提內容,在水利署最近向科技部申請中的「創新產業旗艦計畫」中已有涵蓋,尤其是透過IoT對防災科技的應用,我們希望藉由此計畫的爭取,能夠更進一步加強及深化防災科技。
  • 防災技術中關於水利設施的設計、施工及營運管理,不只在東南亞,甚至美國都想向我們取經,今年美國工兵署就來台觀摩我們水庫的防淤排砂技術,我們的技術已領先美國。
  • 推動水利產業,目前的重點在上下游間的聯結。透過科技部的計畫,將在智慧防汛網、區域動態地下水營運管理、水庫智慧營運操作及精進農業灌溉等四個主軸計畫,希望能將有關水利方面的治水、蓄水功能更加落實。

尹孝元主任 / 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土石流防災中心

p13

  • 在此向各位報告水保局近年在防災技術、國際交流業務的進展。台灣土石流最嚴重的地區屬南投縣神木村,該區已廢校廢村,水保局未來將與台灣大學及南投縣政府合作,打造此區為國際級的土石流觀測站,這是天然的災害實驗場,觀測站成立後將提供開放式的平台,同時歡迎各產官學界引進新興觀測技術及設備,在此進行現場試驗,同時將觀測所得的寶貴資料開放給各界進行相關研究。
  • 農委會與各國長期都在推動農業合作,過去國際間的農業合作協定主要以產業及生物科技方面為主,近年來由於氣候變遷造成災害增加,因此已有改變。如2011年水保局開始協助泰國及越南推動山崩、沖蝕與土石流防治等防災工作。另外要提的是,我們發現這些國家需要的技術不是最新的,而是台灣二十年前的傳統農地水土保持技術,因此我們今年也與屏科大簽訂MOU,建立國際水土保持示範場域的計畫。同時今年我們也已開始帶領國內學術研究單位將台灣的無人飛機與土石流觀測技術輸出至越南等國家。
  • 台日兩國在水土保持方面已交流多年,並於2010年簽訂土砂災害合作協議,其在今年有突破性的成果,台日雙方同意將兩國在砂防技術交流的成果共同推展至東南亞國家,符合目前我國政府推動之新南向政策。
  • 為加強我國於友邦之投資活動,政府於民國84年投資成立海外工程公司,未來可考慮結合目前我國大型工程顧問公司共同參與國際上大型土木工程相關計畫。

主席總結:

今天非常謝謝大家的踴躍發言,討論十分熱絡。很難得有這個機會與政府對談,而且獲得共識,防災相關議題是國家的根本,非常重要,刻不容緩。政府以及產學各界,在現有的基礎上要一起努力,一起來推動防災。未來應如何推動,土水學會很願意成為一個平台,做進一步的討論、諮詢,並向政府建言。學會將結合更多力量,為土木產業做一些事情,希望大家繼續支持學會。再次感謝各位今晚蒞臨指教,謝謝大家!


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
  • 關於本會
    • 沿革
    • 章程
    • 理事長
    • 理監事會
    • 委員會
    • 會員代表
    • 榮譽會員/ 會士
    • 大事記
  • 最新消息
  • 電子報 New!
    • 20230320 No.17
    • 20230301 No.16
    • 20230219 No.15
    • 20230201-No.14
    • 20230119-No.13
    • 20230103-No.12
    • 20221216 第十一期
    • 20221130 第十期
    • 20221031 第九期
    • 20221017 第八期
    • 20220930 第七期
    • 20220922 號外
    • 20220915 第六期
    • 20220831 第五期
    • 20220815 第四期
    • 20220729 第三期
      • 2022全球卓越建設獎-臺灣榮獲四金七銀閃耀國際
      • 2022全球卓越建設獎-金獎:日勝幸福站(A6)
      • 2022全球卓越建設獎-金獎:桃園大有梯田生態公園
      • 2022全球卓越建設獎-金獎:橫山書法藝術館
      • 2022全球卓越建設獎-金獎:沙崙綠能科技示範場域
      • 國際瞭望-KR:浮動城市的原型在韓國揭開序幕
      • 國際瞭望-CZ:世界最長的人行吊橋在捷克通橋
      • 國際暸望-DE:德國漢堡Montblanc Haus展館舉辦新展覽向 30 年的藝術贊助系列致敬
      • 活動報導-7/19離岸風力發電場址調查及設計技術規範(草案)說明會
      • 活動報導-7/26綠色能源及低碳永續工程技術研討會
      • 活動預告-8/29-8/30將舉辦111年金門大橋工程研討會
    • 20220715 第二期
      • 淨零碳排-建築物生命週期評估 揪出高達28%被忽略的「隱含碳」
      • 淨零碳排-UN:永續基礎設施-減緩氣候變化與經濟增長的協同作用
      • 淨零碳排-USA:報告發現,加州需要將歷史脫碳率提高三倍才能實現 2030年的碳目標
      • 工程技術-台灣首座極地研究站啟用 高掛國旗歡慶
      • 國際瞭望-JP:NEC 開發利用衛星 SAR 和 AI 可檢測導致橋梁倒塌或嚴重損壞的新技術
      • 活動報導-20220601-「營建產業如何邁向淨零排放研討會」
      • 活動預告-CECAR9將於2022年9月21日至23日於印度Goa舉辦
    • 20220705 第一期
      • 發刊詞
      • 台灣之光-2022亞洲土木優良工程首獎
      • 台灣之光-2022亞洲土木個人成就獎
      • 永續台灣-提升公共工程品質為臺灣打造安全永續的環境
      • 永續台灣-政院專案檢視36個關鍵基礎設施
      • 國際暸望-USDOT 呼籲申請新的 125 億美元橋梁投資計畫
      • 國際暸望-拜登最終簽署立法釋放基礎設施法資金
      • 活動預告-新工法技術與法令推廣線上研討會
  • 榮譽 / 得獎
    • 中技社土木水利學術獎
    • 工程獎章
    • 終身特殊貢獻獎
    • 程禹傑出工程師獎
    • 獎學金
    • 論文獎
    • 工程環境與美化獎
    • 工程數位創新應用獎
    • 學生 BIM 軟體應用競賽
    • 土木水利盃英語簡報競賽
    • 全國大專院校工程創意競賽
  • 研討會訊息
    • 國內
    • 國外
    • 課程及講習
    • 活動比賽
  • 年會
    • 111年年會
    • 110年年會
    • 109年年會
    • 108年年會
    • 107年年會
  • 台灣公共建設檔案
    • 緣起
    • 水力電能篇
    • 港都建設篇
  • 國家建言
    • 103 年白皮書建言
  • 本會出版品
    • 會刊
      • 會刊第49卷第6期
      • 會刊第49卷第5期
      • 會刊第49卷第4期
      • 會刊第49卷第3期
      • 會刊第49卷第2期
      • 會刊第49卷第1期
      • 會刊第48卷以前
        • 會刊第48卷第6期
        • 會刊第48卷第5期
        • 會刊第48卷第4期
        • 會刊第48卷第3期
        • 會刊第48卷第2期
        • 會刊第48卷第1期
      • 會刊第47卷以前
        • 會刊第47卷第6期
        • 會刊第47卷第5期
        • 會刊第47卷第4期
        • 會刊第47卷第3期
        • 會刊第47卷第2期
        • 會刊第47卷第1期
      • 會刊第46卷以前
        • 會刊第46卷第6期
        • 會刊第46卷第5期
        • 會刊第46卷第4期
        • 會刊第46卷第3期
        • 會刊第46卷第2期
        • 會刊第46卷第1期
      • 會刊第45卷以前
        • 會刊第45卷第6期
        • 會刊第45卷第5期
        • 會刊第45卷第4期
        • 會刊第45卷第3期
        • 會刊第45卷第2期
        • 會刊第45卷第1期
      • 會刊第44卷以前
        • 會刊第44卷第6期
        • 會刊第44卷第5期
        • 會刊第44卷第4期
        • 會刊第44卷第3期
        • 會刊第44卷第2期
        • 會刊第44卷第1期
      • 會刊第43卷以前
        • 會刊第43卷第6期
        • 會刊第43卷第5期
        • 會刊第43卷第4期
        • 會刊第43卷第3期
        • 會刊第43卷第2期
        • 會刊第43卷第1期
      • 會刊第42卷以前
        • 會刊第42卷第6期
        • 會刊第42卷第5期
        • 會刊第42卷第4期
        • 會刊第42卷第3期
        • 會刊第42卷第2期
        • 會刊第42卷第1期
      • 會刊第41卷以前
        • 會刊第41卷第6期
        • 會刊第41卷第5期
        • 會刊第41卷第4期
        • 會刊第41卷第3期
        • 會刊第41卷第2期
        • 會刊第41卷第1期
      • 會刊第40卷以前
        • 會刊第40卷第6期
        • 會刊第40卷第5期
        • 會刊第40卷第4期
        • 會刊第40卷第3期
        • 會刊第40卷第2期
        • 會刊第40卷第1期
      • 會刊第39卷以前
        • 會刊第39卷第6期
        • 會刊第39卷第5期
        • 會刊第39卷第4期
        • 會刊第39卷第3期
        • 會刊第39卷第2期
        • 會刊第39卷第1期
    • 學刊
    • 其他
  • 學刊投稿
  • 會員專區
    • 申請入會
    • 申請異動補正
  • 圖書館



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 100 仁愛路二段 1 號 4 樓 連絡電話:(02) 2392-6325 傳真:(02) 2396-4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