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 年度「工程獎章」得獎人-賴建信先生簡介
賴建信先生
獎章種類:工程事業獎章
現 職:經濟部 常務次長
學 歷:國立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博士
簡 歷:
於國立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取得碩士及博士學位,並赴美完成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高階管理領導力發展課程及擔任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訪問學者。同時具備水利工程技師及水土保持技師資格,自81年起擔任公職人員,歷任水利署署長、副署長、主任秘書、工程事務組組長及水源經營組科長,公職期間也曾經在水利署所屬機關擔任許多重要職務,包含南區水資源局局長、中區水資源局主任工程司及第四河川局課長等工作,是一個從基層做起的專業工程師
榮 譽:
(1) 96年行政院模範公務人員
(2) 105年中華水資源管理學會-傑出水資源成就獎
(3) 107年工程會-公共工程三等專業獎章
(4) 108年國立中興大學-傑出校友
(5) 110年度中國工程師學會-傑出工程師
(6) 110年獲國際水田與水環境學會-國際貢獻獎
(7) 110年中華民國科技管理學會-院士
(8) 111年度中國工程師學會-會士
(9) 112年度工程會-公共工程二等專業獎章
(10) 112年台灣災害管理學會-傑出貢獻獎
(11) 113年台灣水務產業發展協會-傑出卓越獎章
(12) 111年帶領水利署獲得第五屆總統創新獎,是歷來第2個獲獎政府機關。
(13) 112年帶領水利署獲得法務部第1屆透明晶質獎「特優」機關
(14) 113年帶領水利署獲得銓敘部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
特殊事蹟:
賴次長30年公職生涯中,曾參與許多政府重大水利建設,主辦許多河海堤興建工程及水庫大壩更新改善工程。九二一震災期間,擔任草嶺大崩塌堰塞湖災害搶險工務所主任,統籌緊急搶險事宜,防範第二次災害發生,以最小工程手段使堰塞湖安全恢復自然,減少許多民眾的生命財產損失。今年(114年)9月23日馬太鞍溪堰塞湖潰堤後,受行政院指派擔任總協調官,在最重要黃金期一周的期間內,迅速整合中央各部會、行政院東部聯合服務中心的相關工作,督導水電恢復及防堵洪水流入災區,並與花蓮縣政府協調工作分配,協調中央各部會、縣府、國軍、志工等全力投入救災。
賴次長自105年就任經濟部水利署署長,領導水利署綜理全國水利政策擬訂及業務推動,範圍涵括防洪治水、穩定供水及水資源保育等,面對氣候變遷影響加劇,有賴前瞻思維提出有效對策,跨部門強化氣候變遷因應能力降低風險,相繼提出「前瞻基礎建設-水環境建設計畫」擘畫臺灣優質水環境政策依據,以「水與發展」、「水與安全」及「水與環境」三大建設主軸;提出「產業穩定供水策略行動方案」,依「開源」、「節流」、「調度」、「備援」四大策略,建構產業穩定及韌性供水環境之目標;治水,不以傳統築堤束水為唯一解方,推行水道與土地共同承納洪水之新思維,於水利法增修「逕流分擔與出流管制」專章,導入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NBS),在兼顧生態、防洪、經濟下,提升流域容洪能力及土地承洪韌性。
在持續推動各項重大水利建設同時,賴次長也十分注意氣候變遷對整體水環境影響,因應水資源目前現況及未來需求超前部署,於107年推動辦理重要水系水資源風險管理計畫,採取開源、節流、調度、備援、數據管理等策略,及推動科技造水,降低降雨依賴,並落實細緻管理水情,提前部署啟動各項防旱及抗旱措施,降低極端氣候下旱象對社會衝擊。尤以109~110年百年大旱期間,賴次長提出創新水利思維,包含推動抗旱1.0、2.0等緊急抗旱因應計畫,及水源珍珠串計畫,並獨創建築工地水源利用,維繫生產不中斷、民生安全供水及農業生產,處置得宜,貢獻卓越。另於112年南部地區面臨30年來最大旱期間,推動「2023年穩定南部供水抗旱計畫」,新設臨時調度管線、增鑿抗旱水井,協助南部山區果農供灌,督導趕辦各項工程並及時發揮抗旱效益,有效減低旱象衝擊。此外,為延長水庫壽命,任內完成曾文水庫、南化水庫、白河水庫、石門水庫防淤隧道,同時逐年突破水庫清淤紀錄,維持庫容。
除上述措施外,賴次長領導水利署積極開發伏流水、再生水、海淡水,以多元供水穩定用水需求。113年完成新竹、台南海淡廠招標,提出冬季離峰供水,水庫儲水跨季儲能營運新模式。另為促進用水大戶節約用水,並確保水資源的永續利用,積極與產業、民間團體溝通,訂定完整配套措施,112年順利完成耗水費徵收。
鑒於氣候變遷短延時強降雨事件頻仍,賴次長提倡以「在地滯洪」治水新思維,利用村落週邊農田,以加高田埂、農路加高來滯洪,以分擔逕流、增加入滲,減少聚落淹水災情,可避免高額工程及用地費,另因不用徵收、不租用農地,農民仍可耕作及保有農保資格。針對高淹水風險及低窪地區,賴次長特別提出不對稱治理概念,加強水理瓶頸段或下游段快速導排,提高保護標準,以降低洪患。
為減少碳排量,促進永續發展,賴次長指導水利署提出碳預算管理概念,111年通過BSI認證,112年取得PAS2080證書,為國際水利政府部門首例,並於113完成國內首例造林碳匯專案註冊。
因氣候及環境變遷,河川流量變化劇烈,枯水期裸露河床面積增加,部分河川區揚塵嚴重影響民眾生活。鑒於過去多以點狀、局部性防制有限,賴次長自105年起率領同仁以網格管理、就源處理方式,有效改善揚塵。以濁水溪為例,113年面對凱米颱洪衝擊,相較106年,裸露地面積減少50%、復原時間縮短80%、揚塵事件減少78%,PM10年均濃度由106年71μg/m³降至113年32 μg/m³,顯示防制成果卓著。之前揚塵較嚴重之鄉鎮,如雲林縣二崙鄉、崙背鄉、麥寮鄉、西螺鎮及彰化縣竹塘鄉、大城鄉等,先前坊間流傳「吃飯攪沙」已不復見,成效深獲各鄉鎮肯定。
為提升水利事業效能及將政府有限資源效益最大化,賴次長秉持跨域合作、資源整合、公私協力之理念,跨部門強化氣候變遷因應能力降低風險,運用IoT 與綠能技術於嘉南平原發展智慧灌溉系統,有效省水10%,提昇水資源運用效能;亦與中央氣象局、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及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合作,建立水資源預警及應變機制,透過數據與科學管理,推動建置全國水資源物聯網,強化河川、水庫管理及城市防災韌性;成立台灣美光、台積電、全國社區大學等公私協力平台,推動水庫清淤、WATER POSITIVE(水資源正面效益)及流域治理;也強化與國際交流,創立臺灣國際水周(TIWW)搭建平臺,輸出臺灣水利技術行銷水利產業,包括國際水協會(IWA)年會、全球水峰會(Global Water Summit,GWS)、新加坡水週(SIWW)、阿姆斯特丹水週(AIWW)等活動;與美國墾務局與工兵團、荷蘭、日本、以色列等國家持續進行水利技術合作交流。108年起開辦臺灣國際水論壇與水週,使臺灣水治理與國際接軌,使臺灣水利產業蓬勃發展。
賴次長於114年就任經濟部常務次長以後,亦將創新思維與跨域合作的理念逐步擴大至推動淨零碳排與再生能源開發等相關計畫上,透過建立綠能廉政平台,建立檢、調、廉、行政部門、業者對綠能政策的共同認知。另外為了整合行政部門資源與簡化流程,針對光電、風電開發建立常態性的會議平台,使中央各部會、地方政府、業者的資源能整合並迅速釐清相關疑義,加速推動進程。經由對能源政策的擬定與執行督導,使能源供應、經濟發展與環境調適達到最佳平衡。

